Day 3
大學師生走出教室,拓展學習視野與體驗,運用豐富的人社涵養,學習與人搏感情,開啟與地方共生共融的新契機。座落於全臺各地的夥伴學校們,因著自身條件和在地元素,創造出不同的場域經營模式,對於場域空間如何維持營運,並且永續發展,更是擁有自己的一套辦法。
在書本中,我們談論經典與方法;在生活裡,那些文化都是日常。跳脫既有的田野方法,走進學習並融入在地,在場域裡將田野觀察轉化為不同的觀看形式,並轉換話語權,讓不同族群都能說出自己所想,理解對方所需。帶著人文社會科學的精神,打開認識場域的那道大門。
本場論壇,討論大學經營校內外場域的不同模式,以及永續經營之道,更以人類學角度,談論如何以人為本,在進入場域時,增添一份人文元素的涵養與芬芳。
時間 | 議程 | ||
09:30-10:00 | 活動報到 | ||
一、【場域經營論壇】 | |||
10:00-10:45
|
場次一:
校外場域,多元經營 /個案發表20min |
10:00-10:05 | 主持人:林蕙玟-國立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副教授兼成大圖書館副館長 |
10:05-10:25 | 發表一:國立臺灣大學 -大學教育之場域生態系 – 知識能量流 分享人:張聖琳-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摘要連結:https://goo.gl/FnHRq5 |
||
10:25-10:45 | 發表二:國立中山大學-旗津社會開創基地:打造「跨齡共創」友善場域 分享人: 吳涵瑜-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兼任講師、旗津社會開創基地專案經理 摘要連結:https://goo.gl/gy9XSw 簡報連結:https://goo.gl/gXusQN |
||
10:45-11:30 | 綜合座談 與談人: 陳琬惠-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秘書長 洪廣冀-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助理教授 謝濬澤 –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案講師(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/ B類-萌芽型計畫 / 義築桃花源.港都山線人文心風貌營建計畫) 劉雯瑜 –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前瞻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– (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/ B類-萌芽型計畫 / 淺山農村活力復甦與文化自信建立計畫) |
||
11:30-12:30 | 午餐時間 | ||
12:30-13:35
|
場次二:
場域空間,永續發展 /個案發表20min |
12:30-12:35 | 主持人:宋同正 -臺灣設計創意中心執行長/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系特聘教授 |
12:35-12:55 | 發表一:東海大學-賺出學生的未來經營策略,師生團隊共同打造在地創生生機 分享人:林惠真-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兼研發長 摘要連結:https://goo.gl/LZWQa7 分享簡報:https://goo.gl/1Y3nYz |
||
12:55-13:15 | 發表二:國立暨南國際大學-台中東協廣場及其周邊:跨域與場域的反思 分享人:劉堉珊-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助理教授 林開忠-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 摘要連結:https://goo.gl/b6qr9Y 分享簡報:https://goo.gl/n3M15F |
||
13:15-13:35 | 發表三:國立臺東大學 – 關於東大 ‘avuwan 灶咖計畫「灶空間」的速寫 分享人:卓淑敏-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副教授 摘要連結:https://goo.gl/DUpRN6 |
||
13:35-14:00 | 綜合座談 與談人: 洪偉肯-國立聯合大學工業設計系助理教授 張秀慈 –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助理教授 [ 都計系「新城鄉關係」實習課程方案] |
||
14:00-14:20 | 茶敘/中場休息 | ||
二、【以人為本∙互為主體】 主持人:劉舜仁-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及跨界應用能力培育總計畫主持人、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兼C-Hub成大創意基地執行長 |
|||
14:20-15:00 | 啟行行啟:一個人類學家的實踐課程 |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/個案發表40min 分享人:梅慧玉-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 |
|
15:00-15:40 | 寶桑之眼(Docs in Posong): 紀錄片創作與放映做為一種互為主體的連結與穿透 |
國立臺東大學/個案發表40min 分享人:蔡政良-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副教授 |
|
15:40-16:00 | 茶敘/中場休息 | ||
16:00-17:00 | 綜合座談 與談人: 陳懷萱-國立臺灣大學食養農創計畫講師/「百工裡的人類學家」臉書社群共同創辦人; 張峯碩-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兼任教師 涂敏芬 – 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( 淡江大學 / B類-萌芽型計畫 / 淡水好生活-永續生活圈營造計畫) |
場域介紹
人社實踐互為主體,賦權在地互惠共生

1
國立臺灣大學 — 食養農創計畫
2
國立陽明大學 — 活躍高齡計畫
3
國立政治大學 — 轉注藝遊計畫
4
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— 搖滾畢拉密計畫
5
東海大學 — 紅土學院計畫
6
國立成功大學 — 創意三角洲計畫
7
國立臺東大學 — avuwan灶咖計畫
8
國立中山大學 — 邊緣社區認同再造計畫
HFCC計畫的夥伴在這四年來相互支持鼓勵與學習成長,共同為人文社會領域的教育開創新局。本著人社領域的專業跨界合作,師生走出教室走入人群,這個課程連結場域的的設計,最後發展出各自獨特的場域樣貌與經營模式。臺大的多點場域開發機制、政大的人文實作場域策略、陽明的校園與社區串接、東海的生態農場運轉、暨大的SEAT東南亞交流平台、成大的府城考古、中山的旗津社區興業,以及臺東大學的灶咖空間社會實驗。在這些「場所」中,從人文關懷的視角,發掘在地歷史文化,傳承世代間的創造力,創發大學與地方之間多元的新可能!
這些在場域中發生的故事,是師生們發揮人社專業與知識跨界合作,與場域空間中的居民、在地組織、企業,以及業師所共創的成果。在影片記錄中,可以聽到夥伴團隊對於「場域」的見解,以及如何利用場域來連結課程,進行社會實驗,以及未來如何繼續維繫這些連結關係。在下面的文字與模型中,邀請大家以走訪的心情,嘗試想像與體驗學生們投入場域後的成果!更歡迎大家作伙去到這些場域走走!

國立成功大學-創意三角洲計畫
「整個府城都是我的學習場域」,可以跟著我們一起「踏溯台南」的十二條歷史支線。此外,來到成功大學的「歷史文物館」體驗崑曲課程「散,墜」的實境解謎遊戲,在場外小西門古蹟旁適逢「牛進大學」的展覽,關注了龍崎的環保議題;接著,走入被許多香火鼎盛的廟宇所圍繞的「民權路佛具街」,觀賞學生拍攝的「府城佛具產業影像」紀錄片,看看年輕學子如何詮釋老產業;接著,踏進擁有百年歷史的「西市場」,探詢文物遺跡,循著由成大電機系、歷史系、工設系學生共同合作,採集西市場及店家歷史所設計的導覽APP,發現了傳統鐵花窗工藝!傍晚,回到人文工坊的草地前,進入帳篷,觀賞文學院學生帶來的《夜聚》,一同參與這場跨越人我界線的互動劇!

國立臺東大學-avuwan灶咖計畫
可以有一場不一樣的臺東小旅行!先前往卑南族建和部落,以及延平鄉布農族武陵部落,體驗由臺東大學學生與部落族人一同規劃的「部落觀光行程」,從「心」感受原民文化,共同圍在三石灶爐火旁,透過學生創作的「知識性插圖」,瞭解當地的生態濕地保護議題;下一站,來到鐵花村觀賞《寶桑影展》,以及參加《詩歌節》,看東大學生用不同方式,呈現他們所見的東臺灣與熱情。隔日,直達臺東大學的「咖空間」,先聽場公平貿易推廣與小農座談,試試現做的「阿粨」。下午,前往「洞動藝術節」,欣賞學生與駐校藝術家的藝術創作,如何展現臺東的生活美學。晚上參與「一口灶夜市」,品味臺東在地美食與欣賞「物件劇場」,同學們用簡單道具在現場不同角落置換的互動演出,獲得大小朋友的喜愛!

國立中山大學-邊緣社區認同再造計畫
中山大學深耕旗津,擴大至「旗鼓鹽」區域,發展高雄學。週末就跟著我們搭船前往「旗津社會開創基地」,參加技工舍活節,參觀「舢舨文化保存中心」,回顧師生們如何憑著一張老照片,邀請董明山老師傅技藝傳承,共同復刻傳統兩噸重的舢舨船;再到藏仔寮兒童書屋與里民一起手作竹子古玩,這個工寮式的臨時居所,是以往漁民們出海捕烏魚時共同生活的基地,也在師生們的努力下得以重現;中午,在「旗津灶咖」,跟著社區中的媽媽一起料理品嘗「大陳」美食。下午,前進博二棧貳庫!到「山津塢」體驗傳統大漁旗繪製,同時認識船家啟航前祝福滿載的儀式;接著,參加修課學生創業後所開發的旅遊行程,動手組裝一日小舟航行於愛河,感受高雄過往江帆歸港的歷史記憶;最後,走進高雄文化中心至善廳,觀賞師生復興地方歷史所創作的在地原創音樂劇「大海的女兒」,在戲劇中發現旗津長者的生命故事。

國立臺灣大學-食養農創計畫
透過課程工具箱與田野咖啡館系列活動的規劃,臺大目前經營了六個場域,包含南萬華、坪林、紹興、溪州、大橋頭、大溪。跟隨駐點的場域助理,搭乘從臺大校園開往大溪的「自煮巴士」。途經阿美族部落-撒烏瓦知,透過族人介紹,採集他們在城市農園中種植的蔬菜莿桐。緊接著,巴士來到歷史悠久的大溪菜市場,採買魚肉蔬果及配料後前往至善高中,大夥兒在餐飲科高中生專業的協助下,共同把旅途中採買的食材變成創意料理。翌日,來到坪林茶鄉,瞭解氣候變遷對於茶田的影響,在「山不枯」品嚐純淨茶湯,也聽聽這個由團隊師生合作而創立的社會企業,對於里山經濟友善種植的理念。傍晚時分,前往南萬華,與深蹲在地的青年及社區長輩們一同在「照護理髮廳」泡茶聊天,感受萬華濃厚的人情味。

國立政治大學-轉注藝遊計畫
走進政大民族博物館,觀看師生「化腐朽為神奇」,運用零碎角料、廢紙箱及舊報紙製成的少數民族使用的器物杵臼與窯具。接著,來到文山未來館,這裡有以集應廟的尪公信仰遶境活動為內容的「鬥陣遶境政大山腳下」展覽;也有「阿文伯的伸展操」展覽,認識文山老產業。此外,更可以參觀由故宮博物院與政大轉注藝遊共同主辦的「乘風破浪同安船!」活動,試玩由學生設計的教學型桌遊,認識同安船歷史,或者透過「同安船VR」虛擬實境裝置感受身歷其境的刺激。午間,前往光點華山電影館,觀賞學生策劃的「你不是一個人憂鬱」中文影展。黃昏時分,品嚐結合「綠竹筍壽司」與「鐵觀音茶凍」的組合便當,在美食饗宴中認識「文山學」的特色與文化。意猶未盡的話,那就到朱銘美術館,由學生為您導覽這場藝文之旅!

東海大學-紅土學院計畫
悠悠假日,帶孩子來農場走走!在東海生態農場,穿上學生們設計的農業機能服「農制衣」,親手種下育苗,體驗農夫播種扦插的辛勞!生態農場高架育苗植床的友善設計,讓彎腰植作不再是個負擔,體貼行動不便者與長者。往返不同的溫室中,發現大肚山野百合的復育。日正當中,一起到「東海小棧」品嚐餐旅系學生精心準備的沙拉蔬食,都是來自農場裡的有機蔬菜!下午坐進東海生態解說教室,翻閱綠繪本,以及「食通信」雜誌。在綠領袖同學的帶領下,體驗紅土學院設計的幼兒教材,以及和臺中市政府城食森林計畫合作的行動書車活動,帶孩子認識從產地到餐桌的食農教育,結束後,把菜帶回家,可再親子同樂細細品嚐。

國立暨南國際大學-搖滾畢拉密計畫
走進東協廣場三樓的 SEAT南方時驗室,體驗一場東南亞異文化衝擊!從「異鄉人」展覽出發,參加畢拉密計畫的飛地系列活動,發現認識文化的路徑之多,超乎想像!跟著導覽員穿梭商場內外,沿著歷史軌跡探究東南亞多元飲食與文化。接著回到 SEAT,在來自泰國的同學介紹之下,共同料理一道泰國的宮廷佳餚,似乎也品嚐到淡淡的鄉愁。現場的香料展,讓大家可以認識東南亞的特色料理,並且體驗印尼的手食文化與儀式。想更認識「第一廣場」嗎?透過《食誌,食物的故事與地圖》,從學生們口述歷史的採集,找尋廣場中的美食與記憶。傍晚到廣場上的移動式餐車,和移工們一起坐下喝杯越南咖啡聊天、話家常。最後,帶本《共創互鄉誌》,那是學生們的紀實書寫,讓大家從日常生活中真實看見移工們的生命故事。
